真正2000元回血一万技巧
新闻动态

中国野战炮兵史(十二)
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2:01    点击次数:69

炮兵的辉煌——汤山炮兵学校

“九一八”事变爆发半月之后,蒋介石确定炮兵干部招训新计划。要成立专业学校,训练炮兵的下级干部,并进行推广,另外就是培训中国军队各系统部队的中、上级炮兵干部,学习新式炮兵战略战术。后由于“一二八淞沪”战役而中断,在淞沪停战后又迅速推动起来,这就是中国炮兵最辉煌的篇章——汤山炮兵学校。

建立炮兵学校的宗旨,就是要由德国军事顾问来全面改造中国的炮兵部队,这可是破天荒的头一回。所以,开始遭到了留日派的强烈抵制。但是,蒋介石不为所动,下定决心彻底改造。

“炮兵训练之成败,为国军生死存亡所关,所主持者,无精神、不负责、并不能与德顾问合作,则必无成效。炮兵非如航空一样的彻底改造,必无效果。如周斌、张修敬能负责,不调亦可。中意另委德顾问为副校长或教育长及旅教练官,以资改造。”

蒋介石对德国顾问非常信任,甚至想让德国顾问到炮校担任掌握实权的教育长,足见德式教学的重要。然而,德国军事顾问不可能真正负责炮兵学校,因为炮兵学校的经费太高了。所以,蒋介石一定要找一个自己完全信任的亲信来领导炮兵学校。炮兵学校从1931年底开始成立,到1934年1月,两年时间就花费了827万大洋。在当时,一个二旅六团制的乙种师一个月的经费是23万6000大洋,若是按“国难薪”全数发放的中央军计算,大概是20万左右,如果是地方杂牌军,则能养活10万人。1932年长江水灾,1933年又遇到美国人狂收白银(当时中国还是银本位制),将大萧条转嫁中国。所以,国民政府在这两年的财政非常困难。为了确保炮兵学校建设能够顺利进行,财政部设立“炮兵专项专款”目的就是将其建成世界一流的炮兵学校。

炮兵学校创立于南京城区的丁家桥,后又迁入南京马标营区。炮校战术教育与一般学校炮科生教育不同之处,在于炮校是一所讲实际的学校。“炮兵作战的唯一手段是射击。”所以,完全采用德式教学的炮校学员队,最大的亮点就是射击教育!

图片

第19路军的沪造“克”式山炮,中国军队由于经费不足,为节省炮弹,很少进行实弹射击

炮兵学校建校之初的火炮装备并不趁手。用来教学的都是陈旧的老式火炮,有克虏伯野炮、日式野炮、山炮……此外还有八二迫击炮。这些火炮射程近,机动全靠骡马。野炮和榴弹炮差点没关系,山炮才是中国炮兵建设的重点,在“卜福斯”山炮没来之前,最好的就是日本“大正六年”式山炮。

1932年9月开始,第一批“卜福斯”山炮陆续来华。首先接收的两个单位就是炮兵学校和两个独立炮兵团。炮兵学校练习队共得到了两个连的“卜福斯”,足够学员队的120名学员尽情打炮了。德国顾问在抗战前除在校官班直接讲授营、团战术外,一般不对学员队上课,只对教官和研究员讲课。但遇学员队的射击或战斗演习,则必亲临现场参观,参加讲评等。德国顾问讲课,评价他们多为认真负责,讲的比较详尽。这些洋教官们不愿待在安逸的教室,却愿意和学员队待在演训场上,几乎每堂必到。另外,德国顾问的敬业精神还表现在他们的教学方法上。他们在学生面前没有老师的架子,鼓励同学们独立思考,谁能把德国顾问的方案驳倒,谁就是本次野外教学考试的第一名。德国顾问们的教学深受学员们的欢迎。无论是陆军大学、中央军校、炮兵学校还是其他军校,所有的德式教育,都是最热烈的议题。

图片

军校九期炮兵队野山炮准备/战斗射击演习日课预定表。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》

炮兵学员班的学制为一年,术科的训练时间占一半以上,主要是熟悉各兵种火炮操作,和观测通信器材的使用技术,最后进行跑冰排、连、营、团教练,然后再进行学科项目的学习。炮兵基本战术学完后,进行实战演习,选择句容县地形合适的环境,作现地战术训练两周,炮兵测地作业一周,野外宿营三周。山上作业,结合实际教学。学员按照教官下达的情况和要求条件,作出文字及草图答案。教官一一评论答案后,在学员的答案处置中,可以看出决心及兵力部署是否合乎实际和战术原则。最后教官发表自己的答案。

1934年7月16日,军委会北平分会委员邹作华调任炮兵学校校长,开启了德式炮兵建设的全盛时期。邹作华堪称抗战之前中国炮兵的第一名将。他原本只是皖系边防军的营长,在直皖战争中缴炮投降,却得到了张作霖的知遇之恩,平步青云,六年内就从营长一路升到东北军炮兵统帅。

图片

邹作华将军担任炮兵学校教育长时留影,邹将军在1934年8月出任炮兵学校校长,少将军衔

邹作华虽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炮科军官,但是作风非常洋气。是当时东北军青年军官的标杆。后来又得到蒋介石的赏识,成为了炮兵学校的灵魂人物。

邹作华在上任之际,立即看出炮兵学校的问题症结。他发现周斌时代的炮兵学校是一所“懒惰”的学校。周斌崇尚学术轻实践。所以,邹作华一上任,就是让炮校动起来。强化野外训练。军校每周上六天课,野外教练一次就是一整日,清早出发,傍晚回校擦炮擦枪。每周上两到三天野训,炮校学员的心就会完全放在野外拉练上,课堂上听课反而成为过场。

图片

野外训练的汉造“克”式野炮

汤山炮兵学校虽然面积巨大,绕一圈要一整天。但是,管理效率非常高。射击场有完善的通讯网,还有三个观测塔与30个射弹掩蔽部,让教官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复杂地形中挑选作战阵地与射击目标区。于是,汤山炮校的射击场天天响起热火朝天的隆隆炮声。点燃野训之风后,邹校长的下一步就是改革学制。将原来每年训练 100多名精英干部的学校改为下级和中级军官速成班。尉官每次招训60人,每年两次,分成中尉、少尉训练班与上尉训练班。校官每年招训三次,每次20到25人。

当时中国炮兵的规模不小,中央军有八个独立炮团,其中炮1团、炮2团、炮3团与炮5团是新成立的“卜福斯”炮兵团,炮4团是中央军校教导团,人员整齐。每个团有6到9个连。每个连有上尉连长、中尉连附、中尉排长、少尉排长、少尉观测员与少尉弹药队队长各1名。以9个连计算,共有9名上尉与54名中、少尉。中央军之外,东北军有六个炮团(炮11团、炮12团、炮15团、炮16团、炮17团、炮18团)。晋军有十个,但阎锡山只派了少数人员前来受训。

图片

前来视察的何应钦。前右为何应钦,前左为邹作华

全面抗战开始后,炮兵尉官训练班大幅扩展,一次就调训500人入校训练。在抗战前夕开训的第五期普通班,全班学员多达530余人。

炮兵学校的重头戏就是校级军官的战术教育,在德国顾问团团长佛采尔离职回国时,特别呼吁要把德式训练扩大到中级军官身上。校官训练班的另一效果就是消除地域之见。当时的炮兵系出多源,有中央军、东北军、晋军、西北军等各派系,而邹作华正是一个能跨越派系之见的校长,实乃大幸。

在武汉会战期间,三个派系的不同炮兵营在漕河镇占领阵地组成炮群应战,这三个营分别来自炮5团、炮6团与炮18团。炮5团是中央军精锐的“卜福斯”山炮,炮6团是旧式“三八”式野炮,炮18团则是东北军的奉造150毫米重榴弹炮,正好是山、野、榴炮的组合。但是,这三种火炮的射程却恰好违背了“山炮在前,野重炮在后的”部署常识。时任炮5团第1营营长蓝守青是三位营长中资历最浅的,他向炮群指挥官纪毓鲁建议不要按惯例部署。纪毓鲁是老炮兵,进过炮校培训,熟知各种火炮的性能,也学过德式炮兵群战术。所以,他采纳了蓝守青的建议,在漕河镇部署出经典的炮兵群阵地。按射程的大小来配置榴弹炮在前,野炮居中,“卜福斯”殿后,在狭窄正面部署多门火炮,发挥炽盛火力。

抗战之前,中国的炮兵军官大部分接受过炮校的陶冶,可惜的是中国军队的飞机有限,无法成立航空观测队,航空观测班只办了一期,抗战爆发后就停办了。但是中国野战炮兵已脱胎换骨,不再是“吴下阿蒙”。而是,精悍的德式劲旅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真正2000元回血一万技巧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